|
專家共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劃清市場與政府邊界?
加入時間:2017-3-15 09:46:01 點擊:次 |
《兩會有我 砥礪奮進》: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人民網北京3月14日電 (崔澤昊 白鴻濱)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繼續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通過簡政減稅、放寬準入、鼓勵創新,持續激發微觀主體活力,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更好適應和引導需求。圍繞相關話題,人民網 “兩會有我?砥礪奮進”欄目邀請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做客訪談。
供給側改革破阻力,從汗水驅動走向創新驅動
從2016年的破題之年到2017年的深化改革之年,在各行各業、各個領域怎樣培育新供給刺激新需求?在改革過程中遇到一定的阻力、一定的困難、一定的壓力是非常正常的。張燕生舉例佛山市,依托市場的主導作用,工業產業做到廣東第二,全國第五。但目前也面臨著轉型、調結構的難題,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佛山喊出的口號就是對標德國,對標歐洲,從過去的規模生產到注重質量和效益,從過去的低端量產到高端制造,要從過去的汗水驅動轉為創新驅動。
點擊進入下一頁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實體經濟,就相當于是從游擊隊到正規軍,從低端到中高端脫胎換骨的轉型過程?!睆堁嗌f。
改革不是定目標,如何劃清市場與政府的邊界?
去產能到底是用市場的方式,還是定一個指標去完成?滕泰認為,供給側改革要劃清市場與政府各自的角色。供給側改革本質上不是政府去改市場,而是改變政府自身管理經濟的方式,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去產能、去庫存和培育新產能、新動能,是同向并肩行駛的兩條河流?!拔覀冊趺礃釉谫Y源有限的情況之下,在需求不斷提升的情況之下,做好進一步的升級和推動?是通過模式的創新和技術的創新,來創造新的需求點。創新,大部分是市場行為,是市場發育的結果。衡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標準,歸根到底還是解放生產力,培育中國長期增長的潛力?!?
供給側改革,創新發展是硬道理
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期待,張燕生總結了三句話,第一是從代工轉向自主,第二是從低端轉變到高端,第三就是要創新發展。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即使是龍頭企業,也是溫水煮青蛙,會走向死亡。這就要靠有效的市場,有為的社會,有責的政府。
“我對供給側改革,對中國經濟充滿了信心?!彪└锌卣f,中國經濟走到今天這樣的程度,成果很大。但如果不去改革一個經濟的發動機,繼續搞需求側的刺激,顯然是有問題的,所以深化改革是關鍵。
我們對改革的期待,就是從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破題之年到2017年的深化之年,希望在這些硬骨頭或者動奶酪的領域有所突破。站在一個歷史的新起點上,相信2017年是值得期待的。 |
|
[ 其它相關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