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戰成昆線:他們傳承了父輩的“硬骨頭”
加入時間:2016-12-26 13:53:39 點擊:次 |
中新網西昌12月26日電 題:再戰成昆線:他們傳承了父輩的“硬骨頭”
作者:陳茂霖
1959—1966年,第一代中國鐵道兵挑戰國際公認的“修路禁區”修建成昆鐵路,創造了世界鐵路建造史上的奇跡。老成昆鐵路在完工后,與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被聯合國并稱為“象征二十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跡”。
2016年,為服務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成昆鐵路復線項目建設如火如荼,五十多年前承擔了成昆鐵路難度最高、長度最長控制性工程——沙木拉達隧道的建設者重返成昆。這支隊伍身份幾經變化,現已經成為中鐵隧道集團王牌子公司的中鐵隧道集團一處有限公司,當仁不讓再次承擔了成昆鐵路難度最高的小相嶺隧道建設,而這次中鐵隧道集團集結的攻堅隊伍中,有許多人的父輩都參與過老成昆線建設,他們憑借過硬的技術、出色的表現,讓當年的“成昆線精神”有了更多延續,也讓工友看到了他們身上傳承自父輩的“硬骨頭”。
點擊進入下一頁
“隧道鐵軍”再闖“修路禁區”
2016年3月31日,正在廣州南廣鐵路項目部工作的葉輝接到了上級的電話,要求他到成昆鐵路9標的小相嶺隧道項目上去。接到調令,在隧道上干了24個年頭的葉輝二話不說,當日凌晨1點出發,連夜趕到了新項目所在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
“這條成昆鐵路復線項目什么時候能全線貫通,就要看我們什么時候打通峨眉至米易段的這21公里?!比~輝言語中有一份躍躍欲試,他在幼年時就從父親的描述中對成昆鐵路無比熟悉……
成昆鐵路由海拔500米左右的川西平原,逆大渡河、牛日河而上,穿越海拔2280的沙木拉達隧道后,沿孫水河、安寧河、雅礱江,下至海拔1000米左右的金沙江河谷,再溯龍川江上行至海拔1900米左右的滇中高原。
由于需要穿過四川盆地、橫斷山脈和云貴高原三個地理單元,再加上地質新構造運動的影響,成昆鐵路全線有500多公里位于地震烈度7至9度地區,其中通過8度和9度地震區長度有200公里,地質和地形條件極為復雜,隨時可能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巖爆、涌水、瓦斯等突發情況,當時被多國專家斷言為“修路禁區”。
52年前,葉輝的父親葉其清在祖國號召下,奔赴成昆鐵路修筑一線,并全程參與了整條線路難度最高,長度最長的沙木拉達隧道建設,并和戰友們一起用2年多的時間打通了這條位于大涼山腹地,全長6379米地質條件又異常復雜的隧道,有效保障了成昆鐵路的通車。
成昆鐵路完工后,與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被聯合國并稱為“象征二十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跡”;但榮譽的背后是老一輩鐵路人不計代價的付出,在成昆鐵路沿線有個令人心酸的景象:幾乎每個新建火車站旁邊都有一個烈士陵園或者墓地。
“我們這次負責的小相嶺隧道全長是當年沙木拉達隧道的3倍多,而工程隊中像我這樣父輩曾經戰斗在成昆線上的同事有很多?!比~輝告訴記者,他們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工程的難度,但都在接到任務后的第一時間趕到項目現場,因為大家都想再闖一闖這片帶給他們父輩榮耀,也讓父親和戰友們付出青春、汗水甚至生命的“修路禁區”。
“中鐵隧道速度”的三個支點
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和喜德縣境內的成昆鐵路復線小相嶺隧道項目全長21.775公里,屬于Ⅰ級高風險隧道;該隧道距離原沙木拉達隧道約30公里,地質條件復雜,Ⅳ、Ⅴ級圍巖占全隧的65%,不良地質發育,隧道地下水豐富,工程涌水、突泥風險高。
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要想掘一條20多公里的隧道,難度無異于傳說中的愚公移山;但小相嶺項目工作組進場后,當年數十萬人大戰成昆鐵路熱火朝天的場面在小相嶺隧道再次出現:鋪路、修橋、場平、建樓、綠化……
短短兩個月時間,成昆項目部就在大涼山腹地的一片荒灘上完成了臨建施工,主體工程準備就緒,前期掘進設備和配套設備也就位。截至目前,完成明洞開挖110米,暗洞掘進362米,斜井、橫洞及平導掘進2516米,折合成洞1194米。
“這就是中鐵隧道的速度!”目睹了這一切發生的當地人驚嘆。
“我父親和戰友們都能憑著手里的鋼釬大錘、數量不多的風鉆等簡陋的設備,按期把這條鐵路打通了,現在有這么多機械化的設備,要是速度慢了說不過去?!毙∠鄮X隧道項目斜井開挖隊隊長王道勇告訴記者,“兵貴神速”四個字是父親那輩鐵道人就堅持的理念,傳承到今天已經成為中鐵隧道集團一處有限公司躋身中國頂尖隧道建設隊伍的“傳家寶”,而現代化的裝備則是支撐“中鐵隧道速度”的基礎。
“這速度一靠裝備二靠人?!备赣H曾經在沙木拉達隧道做后勤工作的調度員曾廣文告訴記者,為了發揮人員裝備的最高效率,工程隊經常組織學習國內外標準化施工的成功案例,在優化施工方案、合理配備機械設備和臨建隊伍、加強施工過程控制的同時,細化節點任務,倒逼工期。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除了裝備和管理,“中鐵隧道速度”還應該有第三個支點,那就是這支隊伍傳承下來講規矩講奉獻的精神。據了解,這支小相嶺隧道項目攻堅隊伍中,許多人的父輩都參與過成昆鐵路建設,他們憑借過硬的技術、出色的表現,成為了攻堅隊伍中的技術、管理骨干,而他們傳承自父輩奉獻精神和“硬骨頭”,也時刻影響著整支隊伍。
傳承“硬骨頭”,發揚“新精神”
項目部小年輕李恒剛參加鐵路建設工作的時候,曾經和參與過沙木拉達隧道建設的爺爺和外公討論“硬骨頭”這個話題,爺爺給出的答案是:“‘硬骨頭’就是‘成昆線精神’,每一個參加過成昆鐵路建設,每一個從沙木拉達隧道出來的人都有硬骨頭?!?
“那‘成昆線精神’是什么?”記者問。
葉輝想了想,帶記者來到項目部展廳,指著上面的老照片回答:“責任、奉獻、實干?!?
“沙木拉達是老成昆鐵路最長最艱險的隧道,而如今的小相嶺又是新成昆最長最難的工程,我們覺得這是緣分,更是傳承和責任?!崩詈愀嬖V記者,現在他們將老一輩的成昆線精神升華成了小相嶺隧道攻堅隊伍的“三不”誓言:
面對國家和人民的囑托義不容辭;
面對復雜的施工難題絕不退縮;
面對超長的隧道和工期永不放棄。
“現在我們這些后來人回到祖輩、父輩戰斗過的地方開始新的任務,感覺就像接過了他們的‘接力棒’,很光榮?!崩詈阏f,“聽說這條鐵路修好后,從成都到昆明只要6個小時,我一定要帶著家里人來坐坐?!?完) |
|
[ 其它相關文章 ] |
|